一、  創建年代:吾高氏宗祠。原為前清學海書院舊址。經戊申年承買。翻築充作合族宗祠。茲特將其創建年代臚列于左: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道光十七年丁酉。(公元一八三七年︶淡水廳同知婁雲。︵浙江山陰人。監生出身。道光十六年任。)議建草店尾祖師廟。(即清水嚴在艋舺街。泉州安溪分派。乾隆年間捐建。嘉慶二十二年重修。咸豐三年分類燬。同治六年重建。︶北畔未果行。是年復據林國FA600.bmp 捐獻地基。在下嵌庄即今所擬建。董事為周智仁等。因控案延廢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。︵公元一八四三年︶淡水廳同知曹謹︵原名瑾。字懷樸。河南河內人。嘉慶丁卯解元。改福建補鳳山令。鳳素苦旱。開九曲塘。引下淡水溪,以時蓄洩。民得水獲穀幾倍。勒碑紀事。稱曰曹公圳。二十二年升淡水同知。勵精圖治。勤興教學。復捐俸續成學海書院。︶續成之。初名文甲書院,迨二十七年丁未。(公元一八四七年︶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臺。書「學海書院」匾額。遂易今名。淡水同知曹士桂︵宇馥堂。雲南文山人。道光壬午舉人。二十七年署淡水同知。判斷如流。積讞一清。纔九閱月。以勞卒於官。︶親為之院長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同治三年甲子十月︵公元一八六四年︶重修。同治四年乙丑閏五月︵公元一八六五年︶告竣。共費銀壹千八百壹拾四圓。除淡水同知王鏞︵安徽青陽人。供事出身。同治四年任。)撥罰款參百五拾六圓外。尚應壹千四百五拾八圓。院長陳維英勸捐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案陳維英。號迂谷。大龍峒人。原籍同安。受業伯兄舉人維藻。咸豐元年。特詔舉孝廉方正。九年己未中本省鄉試。以舉人捐內閣中書。至四品銜賞戴花翎。曾主仰山.學海兩書院掌教。通俗尊謂陳老師。現吾宗祠後進左室。有懸掛重修落成時老師所題掛聯一對。以誌不忘。並揭之於後:

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 同治乙丑閏五月重修落成

海祭於後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 掌教陳維英迂谷甫題並書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又案學海書院歷年租息。除開院長束金.筆資.院丁外台每月官師二課。生員超等一名。給膏伙銀貳圓。超等二名起至特等一名止均壹圓。餘特等皆五角。一等不給。童生上取一名壹圓。餘均五角。中取.次取不給。(每年計應收穀六百餘石。番銀九百餘圓。︶其勤以訓課。人才奮興。於斯可見矣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又聞閩浙總督劉韻珂。所書「學海書院」匾額。於改築宗祠時。利用背面。改寫本宗祠匾額云。

二、  接管年代:乙未鼎革。臺灣改隸日本。將學海書院收為國有。改充軍兵宿舍。鑿壁挖窓。任意改造。幾失原來書院面目。及軍兵退去。暫充老松公學校校址。嗣再淪為書塾。教學生徒。(故有義學之稱。)後以日本政府不用。將該書院拂下於艋舺紳士吳昌才︵父經商致富。號源昌。日本領臺。推舉艋舺保甲局副局長。任臺北廳事務囑託。臺北廳農會理事。明治四十四年擢用艋舺區長。青年勇為。德馨遠播。︶為業。不數年有將該院出賣之意。事為供職源昌宗親高榮華(下派八房世居六張犁。俗名大租榮。)探悉。遂通知乃叔派裕。︵名寬柔。日本領臺。曾出任保良局長。︶轉報文山各宗親。吾姓素以尚無合族宗祠。如得書院。可改作合族宗祠。經聚集各房房長。於景尾街數次開會。會商醵金。一面與源昌辦理洽購手續。吳家意見需過戶登記提出同時。收取全數價款。而吾宗親代表。恐受欺騙。不安于心。遂由聯柳搬請烶蘭到場協議。未免有一場相爭。源昌以﹁吳源昌﹂三字。可不值得參千元否。烶蘭遂將其銀行存款簿擲置作據。因一時不能籌出公款。由標螺解私囊先墊出貳千元成交。︵其墊付款由各房依次捐出歸墊。)辦完登記手續。吾族如願以償。噫噫千鈞一髮。有賴先人刻苦協力者不尠矣。

三、  改建年代:書院雖為吾有。惟數迭其用。破壞不堪。爰再募捐翻築。始得苟完。茲將修築年代。情形開列于左: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明治四十一年戊申。(公元一九O八年︶承買後首次翻築。除原有大壁不動保留原址外。其屋頂全部翻蓋。棟樑木料雕刻全部用新。整窗補壁等等。不遑枚舉。祠中分作三進。原朱子祠改作後進。祀開閩始祖至六世。其左邊學舍。改祀大德禪師.福德正神。右邊學舍。改祀創建祖祠有功祿位

者。原講堂改作中進。製造三龕。中龕祀開閩七世惠連祖。以及各房進主祖上牌位。原前亭入門改作前進。原左右學舍。改作護室供作住宅。計開四千餘圓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大正三年甲寅。︵公元一九一二年︶因颶風震屋。洪水傾垣。宗祠幾至飄搖。於是由各房分部修繕。改築前進三川石門(原僅有一大門。木造不鞏固。遂改變原有面目。開三川石門。︶計開四干餘圓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大正十年辛酉。︵公元一九二一年︶各宗親以宗祠雖經兩次修築。尚未完美。處在都市頗有遜色。於是各房長聯名抵廈門。請宗親選鋒︵字墀英。上派三房。世居三張犁二張。日本領臺後。退居廈門。光緒二十八年壬寅科舉人。︶旋臺整理。抽收各房捐金。將前.中.後三進。重新翻築兼加油漆。舖築外埕。中進陞匾以壯觀瞻。外埕左右豎旗一對。計開六千餘圓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昭和乙亥.丙子.丁丑年間。︵公元一九三五.一九三六年︶經小修理。所需款額壹干餘元。由同記.萃記公款。以六對四按分支出。至戊寅年十月中。管理人墀淦.派蚶相率去世。是冬祭祖。公推火生出任族事。越兩年於庚辰年六月間。將宗祠全部重新油漆及小修理。計開九百六拾貳圓。亦由同記.萃記按分抽金支付。其他如修理中殿左.右大壁。築造國旗臺。油漆神棹。殫力經營。不遑枚舉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附言:臺灣光復。宗族歡聚。歷年祭典參祭者。與年俱增。宏大宗祠。幾至不敷容納族眾。爾來宗親經商省都致富者。為數不尠。惟自宗祠重修至今。年經三十有餘。頗具老舊。識者有將前.中進間兩廊打開什改作大載︵如陳德星堂︶。趁機重行修築油漆。承買祠前私地。以開前瞻。加強管理整理內外。殷望宗親。慨為解囊。及早完成此舉。庶幾吾宗宗祠。永久適存於省都。與各姓宗祠媲美矣!

四、  祭典:宗祠承買後。公議定每年十一月三日為冬祭日期。由在臺拾房(大平分十三房。其中下二.下五.下七等三房派下不來臺。︶以上長,下長,上二,上三,下三,上四,下四,上五,下六,下八為序。輪流值祭。其祭典體制。曾以古禮三獻典禮。宰殺豬羊。虔備牲禮。隆重舉行。至戊寅年。並定二月十五日為春祭日期。

至壬午年因時局緊迫廢止。未幾典禮延廢。祇從簡單。直至光復。例年祭典。子孫聚會者日眾。至三十八年冬祭時。經銘鴻提倡。恢復舊例。用三獻典禮。並請監察委員登艇為主祭。以盛祀典。從此沿用至今。

五、  其他:吾宗祠後面。原有往加蚋仔中石道一條。與龍山公學校。作為自然隔界。嗣後因該校擴張校基。屢移界址。經派蚶.坤石等出面力爭。稍有客氣。惟宗親等。均遠離宗祠。看管非易。現原有中石道已無遺跡。該校校基。則直迫吾宗祠後進滴水矣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吾宗祠經承買後。左右護室初充為民居因住戶行業不同。製紙.織席。形形式式。或充農器具倉庫。殊欠清淨。臭氣不堪。其前.中.後進出租。充作義塾。又遭學童任意劃黑漆白。隨處便溺。宗親墀淦熱心。常往巡視。反被侮辱無如之何。激憤遂於辛未年五月。訴諸法庭。請遷義塾。當時出庭.執行.差押等。經年餘至壬申九月始決。嗣又淪為賭徒.歹徒聚會所。無惡不作。治安當局。亦為之傷動腦筋。而房長及各執事者。多居文山一帶。徒懷強弩之末。不能穿魯縞之歎。對其管理。祇是束手無策矣。後有宗親金巽。有興辦工業之舉。徵得派蚶.墀淦同意(以白粉尚比黑者為宜。)承租祖祠。將右邊護室前半。改作白紛工廠。遷入居住。逐漸因故趕出不清潔行業住戶。兼顧祠內清潔。至光復後。因士兵軍眷。屢欲搬入居住。恐踏前轍。經執事者同意。以祠內兼充工廠用地。藉以避免侵入。茲聞金巽。已另設工廠於新竹。逐漸遷移。又自費購置祠前私地三百坪。築造圍牆。專供白粉晒場。宗祠前瞻以開。指望將來。漸漸改進而保宗祠清潔。共維吾姓面目歟。

Ø           祖祠及基地承買之初。不諳法律。推舉代表十九人。以共有名義辦理登記。後始知錯誤。至昭和五年十二月間。經提議以買賣方式。由各共有人(代表十九人或因死亡相續至三十人︶蓋章。改為業主高惠連。管理人高沛蚶。是時因部份代表繼承人向不明事理。引起誤會。對簿公庭。暫置不提。且未將祖祠北畔。承買高根旺基地。並同變更。尚存共有名義。致漫無統一。乃屬一憾事乎。

 20040513_25a.jpg 20040513_24.jp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o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